儿童阅读时间: 6 分钟
从前有个隐士,居住在山脚下的一片森林里,成天在祈祷和行善中度时光。 为了敬奉上帝,每天晚上他都要扛两担水上山。 山上风紧,非常缺水,即使是那些怕人的野鸟也会在空中盘旋,用它们那锐利的眼睛来寻找饮料,众动物和植物由此而得到了滋补和浇灌。 由于这隐士是那样的虔诚,上帝的一个天使现身了,每天跟这隐士上山去,数着他的步子,等他完工后,天使便给他东西吃,好像那旧时的预言家按上帝的旨意由乌鸦来供食一样。 这隐士始终是那样的虔诚,最后他年老了。 一次他远远地瞧见了一个可怜的罪犯被带上绞架,只听他喃喃自语道:“那人是罪有应得!“就在那天晚上,当他担水上山时,经常伴随他的天使不见了,后来也没给他送来食物。 他害怕了,连忙反省自己,心想自己准是犯了罪,触奴了上帝,但左思右想都不知道那儿犯了罪。 于是他不吃不喝,躺在地上,日夜祈祷。 一天,他又在森林里悲痛地哭泣,他听到了一只小鸟在尽情的歌唱,声音是那样的甜美,他的心情顿时更加忧伤了,说:“瞧你唱得多高兴,上帝没有生你的气,唉!你要是能告诉我我怎么得罪了他,我也好赎罪,那样我的心才会快活起来。“只听鸟儿发话了,“你做了不义之事,你诅咒了一个被带上绞架的罪犯,因此上帝动怒了,只有他才有裁判权啊!不过只要你悔罪改过,上帝会饶恕你的。“这时天使又出现在他身边,手拿一根干树枝,说:“你应该带着这根树枝,直到上面发出三颗绿色的新芽来;不过晚上睡觉时,你得把它放在枕头下。你还得挨家挨户地去讨你的面包,不能在同一所屋子里留宿超过一夜。这就是上帝对你的惩罚。“
隐士接过了树枝,回到了他久别的尘世。 他吃的喝的只是人家门口得到的施舍。 但是许多人家都不理他的乞讨,有些人家干脆不开门,因而他有时连一点面包也得不到。 有一天,他又挨家挨户去乞讨,可从早到晚没有一家给过他东西,没有一户愿意留他过夜,最后他走进了一片森林,发现了一个人造的洞,洞内正坐着个老婆婆。 于是他说:“好心的老婆婆,让我在您家住一晚吧!“只听老人回答:“不行,既使我愿意我也不敢,我有三个儿子,他们又野蛮又狠毒,他们现在出去抢劫去了,等他们回来发现你在这儿,我们俩就完了。“隐士说:“让我留下来吧!他们不致于害你和我的。“老婆婆菩萨心肠,被他说动了心。 进去后隐士就在楼梯下躺下了,头下枕着这树枝。 老人见此情形就问他原因,他告诉了她自己为悔罪得带着这根树枝四处流浪,晚上还要拿它做枕头,并说曾见到一个可怜的罪犯被带上绞架,自己却说他是罪有应得,于是触怒了上帝。 老人听完就哭了起来,只听她说:“如果上帝仅为说错一句话就惩罚你,那我那些儿子在接受上帝审判时,又该是什么下场呢?“
半夜了,强盗大吵大嚷着回家了。 他们点上了火,洞内立刻明亮了,他们正巧发现楼梯下躺着个人,便勃然大怒,冲着他们的母亲嚷嚷:“这家伙是谁?我们不是禁止收留任何人吗?“只听母亲说:“别动他,他是个可怜的人,正在赎他的罪呢!“强盗们齐声问:“他干了什么啦?“ – „老家伙,“他们吼道,“给我们讲讲你的罪过。“于是老人爬了起来,原原本本告诉了他们自己怎样因一句话而触怒了上帝,现在他又得怎样来悔罪。 他的这番话可把强盗们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对自己干过的一切感到了害怕,开始仔细反省,诚心悔悟,决心改过。 隐士使这三个人悔悟后,又回到楼梯下躺下了。 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他已经死了,就在他头下枕着的干枝上,高高地长出了三根绿色的嫩枝。 原来上帝又发了慈悲,把他收上了天堂。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个故事是格林兄弟讲述的一个关于悔改和救赎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虔诚的隐士,他每天都在为上帝服务,然而因为一句评判他人的话而失去了上帝的庇佑。为了赎罪,他被要求带着一根干树枝四处乞讨,直到树枝长出三颗绿色的新芽。
在隐士的旅途中,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几乎无人接纳他。最终,他在一个老婆婆的家中借宿,并因为自己谦卑而悔过的态度,感化了几个强盗,从而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在死后,他的树枝上长出了三根绿色的嫩枝,象征着他的悔过得到了上帝的原谅,并最终被接引上天堂。
这个故事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不应轻易对他人妄加评判,因为最终的裁决权在上帝手中。同时,真正的悔过和改过自新能够感化他人,也能够为自己赢得救赎。善良和慈悲的行为,将得到上帝的宽恕和庇佑。
《三根绿枝》是格林兄弟的一个典型童话故事,充满了道德教化和宗教元素。通过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分析这篇童话在结构和主题上的几个特点:
叙述视角与结构:
故事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能够描述隐士和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隐士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的动机。此外,故事的线性叙述结构简单清晰,从隐士的虔诚生活到犯错后的流浪,再到最终的救赎。
重复与对称:
故事中一个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动作和情节的重复。隐士每天扛水上山,重复性的动作表现了他的虔诚和坚持。在他流浪时,不断地被拒绝也是一个重复的情节,突显了他的苦难。这种重复使故事具有一种韵律感,也帮助读者记忆。
语言的隐喻与象征:
故事中有很多隐喻和象征,比如三根绿枝象征着新生和救赎,隐士对罪犯的评判象征了人对上帝权力的僭越。通过这些象征,故事传达出悔悟与原谅的重要性。
对比与反转:
故事对比了隐士的虔诚与一时的评判,对比了强盗和隐士,在这过程中完成了角色的反转。隐士从落入错误到最终得救,强盗从犯罪到悔悟,故事通过这些对比和反转,体现了善恶的复杂性以及上帝的宽恕。
道德与宗教主题:
故事传达了关于谦逊、人不应对他人妄加评判以及上帝的审判权的宗教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基督教关于悔改和救赎的道德观。隐士在体验流浪之苦后,最终通过忏悔和虔诚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与救赎。
通过这些语言学特征的分析,《三根绿枝》不仅是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还蕴含了丰富的宗教与道德意义,教育读者谦逊、自省和悔改的重要性。
格林兄弟的童话《三根绿枝》通过一个隐士的故事,揭示了关于悔过、自省和宽恕的深刻心理学和道德寓意。
故事的开端描绘了一位虔诚而慈善的隐士,他每天都在为上帝的旨意而工作。然而,他的道德失败来自于对一个即将被处死的罪犯的评判。这个情节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主题,即“自以为是”和“道德优越感”的危险。隐士自以为自己的道德立场是无懈可击的,但正是这种盲目的信念使他丧失了同情心,犯下了评判和诅咒他人的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自身的道德优越感而忽视同情他人的重要性。
接下来,隐士必须通过一个象征性的任务来赎罪:带着一根干树枝四处流浪,直到枝条重新发芽。这个任务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旅程。隐士通过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反思实践相似,反思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从而促使他们改正错误。
强盗三兄弟的转变是故事的另一个关键部分。隐士的忏悔和故事让强盗们意识到自己的罪孽,并促使他们悔过自新。这个角色转变展示了“榜样效应”和“自省”的力量。在心理学上,这体现了通过他人的故事和经历,人们可以受到启发,进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最后,隐士的死亡与枝条的重新发芽象征着宽恕和新生。上帝的宽恕及其实际表现为枝条的发绿,表明宽恕不仅仅是一种神圣的恩赐,也是一种通过诚实的忏悔和悔过行为可以实现的心理转变。这也传达出一个充满希望的理念,即无论多么严重的失误,通过真心的悔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宽恕和救赎。
总的来说,格林兄弟在这个故事中融合了道德和心理主题,通过隐士的旅程和悔过的故事,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反省,保持谦逊,宽恕他人,并通过真诚的悔悟实现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