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13 分钟
大森林边住着一位樵夫和他的妻子。 他们只有一个孩子,是个三岁的女孩。 可是他们非常穷,连每天要吃的面包都没有,更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喂孩子。 一天早晨,樵夫愁眉苦脸地到森林里去砍柴,他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高大、美丽的女人,她的头上还戴着一顶饰满了闪烁的星星的宝冠。 她对樵夫说:“我是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你很穷,需要帮助。把你的孩子给我吧。我愿意把她带走,做她的母亲,好好照料她。“樵夫听从她的话,把孩子带来,交给了圣母玛利亚。

圣母玛利亚把孩子带到了天堂。 孩子在天堂里过得很舒服,吃的是糖饼,喝的是甜牛奶,穿的是金衣服,陪她玩的是小天使。 她长到十四岁时,圣母玛利亚有一天把她叫到面前,对她说:“亲爱的孩子,我要出一趟远门。这是天国十三座门的钥匙,由你保管。你可以打开其中十二扇门,看看里面的美景。

这把小钥匙是开第十三扇门的,但是你千万不要把那扇门打开,不然你会遭到不幸的。“小女孩答应一定听圣母玛利亚的话。 等圣母玛利亚走了之后,她开始参观天国的住房。 她每天打开一扇门,直到十二扇门被她一一打开。 她看到每一扇门里都坐着一位耶稣的门徒,周围一片光辉灿烂。 这辉煌的景象让她万分欢喜,也让昼夜陪伴她的小天使们非常高兴。 现在只剩下那扇禁止被打开的门了。

她非常想知道这扇门的后面藏的是什么,便对天使们说:“我不把门全打开,也不进去。我只想打开一条缝,好让我们大家看看里面有什么。“ – „啊,不行,“小天使们说,“那样做是罪过。圣母玛利亚禁止你打开它,你要是不听话,可能很容易遭到不幸。“她听到这话便不吭声了,可她心中的愿望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不停地折磨着她,让她得不到片刻的安宁。 一次,天使们全都出去了,她便想:“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可以进去看一眼。我想谁也不会知道的。“她找出钥匙,一拿在手里就把它插进了锁孔,一插进锁孔就转动了一下,门一下子就开了。 她看到里面在火与光之中坐着“三位一体“(基督教认为圣父、圣子、圣灵原为一体,故称“三位一体“–译者注)。 她站在那里,惊讶地望着一切,然后用手指碰了碰火光,她的手指立刻变成了金的。 她顿时害怕极了,猛地关上门,逃走了。 可是无论她想什么办法,她都无法消除她的恐惧。 她的心总是怦怦直跳,怎么也静不下来,而且手指上的金子怎么也去不掉,无论是擦呀还是洗呀,那金子还在那里。
圣母玛利亚不久就旅行回来了。 她把小女孩叫到跟前,向她要回天国的钥匙。 当她把钥匙递过去时,圣母玛利亚盯着她的眼睛问:“你没有打开第十三扇门吧?“ – „没有。“小女孩回答。 圣母把手放在小女孩的心口,感觉到她的心跳得很厉害,立刻明白她没有听话,知道她打开过那扇门。 于是圣母又问:“你真的没有打开过那扇门吗?“ – „没有。“小女孩第二次回答。 这时,圣母看到了小女孩因为碰了天火而变成了金子的手指,知道她犯了罪,便第三次问她:“你真的没有?“ – „没有。“小女孩第三次说。 圣母玛利亚说:“你没有听我的话,而且你还撒谎。你不配再在天堂住下去了。“
小姑娘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躺在人间的一片荒野中。 她想喊叫,可是她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站起来想逃走,却发现自己无论走哪个方向,总有密密的荆棘丛挡住她的去路,怎么也越不过去。 在包围她的荒地上立着一棵空心的老树,这便成了她的家。 夜晚来临时,她就爬进树洞,睡在里面。 刮风下雨的时候,她也躲在里面。 这种生活非常凄惨。 每当她想起天堂里的幸福生活,想起和小天使们玩耍的情景,她都会伤心痛哭。 草根和野果是她唯一的食物,而这些她还得努力寻找。

秋天到来的时候,她捡起掉在地上的核桃和树叶,把它们搬进洞。 这些核桃是她冬天的食粮,而在雪花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她只能像可怜的小动物一样爬进那些树叶里,免得被冻死。 不久,她的衣服就破了,一片一片地掉了下来。 当太阳重新暖洋洋地照耀大地时,她便爬出来坐在树前。 她的长头发像一件斗篷,把她全身遮得严严实实。 她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坐在那里,感受着世间的凄苦与不幸。
冬去春来,树木重新换上了新绿。 一天,国王在森林里打猎,追赶一头狍子,可狍子钻进了包围着这片树林的灌木丛。 国王下了马 ,拨开灌木,用剑为自己砍出了一条路。 等他终于穿过灌木丛时,他看到树下坐着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 只见她坐在那里,金色的长发一直垂到脚跟,把她全身上下遮得严严实实。 国王呆呆地站在那里,无比惊讶地看着她,然后才问她:“你是谁?怎么坐在这荒野里?“可是她无法说话,因为她张不了嘴。 国王又问:“你愿意跟我回王宫吗?“她只是稍稍点了点头。 国王抱起她,把她放到马背上,带着她骑马回宫。 到了王宫后,他让人给她穿上最美的衣服,还给了她各种各样的东西。 她虽然不会说话,却非常美丽温柔,国王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她,没过多久就娶她做了妻子。
大约过了一年,这位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当天夜里,当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时,圣母玛利亚出现在她的面前,并且对她说:“要是你说实话,承认自己打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打开你的嘴,让你能开口说话;可要是你顽固不化,继续否认自己的罪孽,我就把你的初生婴儿带走。“圣母这时允许王后说话,可王后固执地说:“不,我没有打开那扇禁止打开的门。“圣母玛利亚便从她怀里夺过初生的婴儿,带着他消失了。 第二天早晨,看到孩子不见了,人们便在私下里议论,说王后是吃人的恶魔,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这些话她全听到了,却没法说什么。 好在国王非常爱她,所以也不相信大家所说的话。
一年过后,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 夜里圣母玛利亚又来到了她的面前,对她说:“要是你承认打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把你的孩子还给你,并且让你开口说话;可要是你继续否认,我就把你这个初生的孩子也带走。“王后仍然回答:“没有,我没有打开那扇门。“圣母只好又从她怀里夺过孩子,带着他回天国去了。 第二天早晨,人们看到这个孩子又不见了,便公开地说孩子肯定是被王后吞吃掉了。 国王的大臣们要求审判她,但国王因为深爱着王后,不但不肯相信别人的话,而且还禁止大臣们谈及这件事,违者一律处死。
又过了一年,王后生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

圣母玛利亚第三次在夜里出现在她的面前,对她说:“跟我来。“她牵着王后的手,带着她来到天国,让她看她的两个儿子。 那兄弟俩一面朝她微笑 ,一面玩着地球仪。 这情景让王后很高兴,圣母玛利亚便说:“你的心还没有软下来吗?要是你承认你打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把你的两个儿子还给你。“可是王后第三次回答道:“没有,我没有打开那扇门。“于是圣母让她重新回到地面,并且带走了她的第三个孩子。
第二天早晨,当孩子失踪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所有的人都吼了起来:“王后是个吃人的恶魔!我们必须审判她!“这一次连国王也无法再阻拦大臣们了。 大家对她进行了审判。 由于她不能说话,无法为自己辩解,她被判处火刑。 木柴堆好了,她被紧紧地绑在木桩上,烈火开始在她的四周燃烧。 这时,骄傲的坚冰开始融化,她的心中充满了悔恨。 她想:“我要是能在临死前承认我打开过那扇门就好了!“突然,她的嗓音恢复了,她大声喊道:“是的,圣母,我开过那扇门!“话音刚落,大雨从天而降,浇灭了火焰。 她的头顶出现了一道亮光,圣母玛利亚怀抱刚刚出生的小公主,带着两个王子落在她的身边。 她慈祥地对王后说:“一个人只要承认自己的罪过,并且为此而忏悔,他就会得到宽恕。“她把三个孩子交给王后,让她能重新说话,并且让她终身幸福。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个故事是格林兄弟创作的童话《圣母的孩子》,它融合了宗教和道德教训的元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违背诺言和撒谎而经历苦难,最终通过忏悔获得宽恕和幸福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女孩由于家庭贫穷,被樵夫的父亲交给圣母玛利亚,生活在天堂。随着成长,她被赋予了保管天堂十三扇门钥匙的责任,只被允许打开其中十二扇,唯独不能打开第十三扇。然而,出于好奇,她违反了禁令,并撒谎否认自己的行为,最终被逐出天堂,经历了艰苦的人生。
尽管之后成为王后并拥有家庭,但因为固执和不愿承认错误,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面临极端的后果。故事的结尾,通过她忏悔自己的过错,圣母玛利亚赐予她新的开始,象征着赦免与救赎。
这个故事通过女孩的历程探讨了诚实、忏悔和宽恕的主题,展现了勇于承认过错的重要性以及神圣力量的慈悲。
《圣母的孩子》是格林兄弟收录的一个经典童话故事。这篇故事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有着丰富的分析维度。
主题和叙述结构
故事围绕着诱惑与顺从、罪与罚、忏悔与宽恕这些核心主题进行。经典的“禁忌之门”象征着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随之而来的风险。通过女主人公打开禁门并撒谎,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后果。最终的宽恕结局则体现了基督教中的饶恕精神。
人物象征
– 樵夫及其妻子: :象征着人类的贫穷与无奈,他们将女儿交给圣母,代表着对神灵的绝对信任。
– 圣母玛利亚: :代表了慈爱与权威,是善与诱惑之间的引导者,拥有能施予祝福与惩罚的力量。
– 小女孩: :象征人类的好奇与脆弱,故事中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她的行为揭示道德教训。
语言与风格
–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故事采用了简洁的叙述方式,每个段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从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
– 重复与节奏: :故事中多次运用重复,如“没有,我没有打开那扇门”,通过重复强调了女主人公的执拗和自责,使情节更具张力。
– 象征意义: :故事中多次出现象征性元素,如“金色火光”、“三位一体”、“天使”等。这些符号提供了丰富的解读角度。
道德与教育意义
故事在教育儿童远离诱惑、认识自身错误,并勇于忏悔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它通过神话式的叙述传达了普世的伦理观念。
结语
总体而言,《圣母的孩子》融合了伦理道德、宗教象征和人类困境等元素,是一则充满智慧和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它以简单的叙述风格呈现复杂的情感和道德教训,典型地体现了格林童话的经典风格。
《圣母的孩子》是格林兄弟的一个童话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充满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关于好奇心、顺从、内疚与救赎。
好奇心与禁忌:故事中的小女孩被警告不要打开第十三扇门,但她最终还是屈服于自己的好奇心。这种情节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禁忌行为”的吸引力——人类常常对被禁止的事情更感兴趣。冒险一旦成功,虽然可能带来知识或满足感,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内疚与秘密:小女孩打开门后,她因触碰圣火而金色的手指成为她无法掩饰的秘密,而她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内疚。她多次撒谎否认自己的行为,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常常采取的防御机制。心理学上,“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信念不一致时,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人们通常会通过否认或其他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
惩罚与救赎:小女孩被逐出天堂并经历人间的磨难可以被看作是对她行为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心的。直到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悔改,才获得了救赎与宽恕。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忏悔与救赎”主题,符合许多文化与宗教中的教义:承认错误并悔改是获得宽恕和自我救赎的必要步骤。
道德教育:这个故事还可以看作是一种道德教育,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教育听众,尤其是年轻人,要尊重权威、诚实守信,以及面对错误时需要承担责任并改正错误。
总的来说,《圣母的孩子》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它反映了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复杂理解,探索了人们在面对欲望、责任、罪疚与宽恕时的内心斗争,以及通过悔过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