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6 分钟
从前有十二个小厮,他们白天什么事都不干,晚上也不肯努力,只是往草地上一躺,各自吹嘘起自己的懒劲来。 第一个说:“你们的懒惰和我怎能相比,我有我的懒法。我首先要注意保护身体。我吃得不少,喝得更多。我每天吃顿饭就稍稍停一会儿。等我又饿了,吃起来就更香了。早起可不是我的事,可一到中午,我早就找到了午休的地方了。东家叫我我只装着没听见,他再叫,我还要等一等再站起来,然后慢吞吞地走过去。这种日子还凑合。“
第二个说:“我要照看一头马,可我老把马嚼子塞在它口里,不高兴就根本不放食。如果东家问,我就说喂过了。我自己则躺在燕麦里睡大觉,一睡就是四个小时。醒来后,就伸腿在马身上蹬几脚,算是给马刷洗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这活干起来我还嫌累呢!“
第三个说:“为什么要拿活儿来苦自己?一点也没什么好处。我干脆躺在阳光下睡大觉,天开始下雨点了,我也懒得起身。以上帝的名义你尽情地下吧!最后下得噼噼啪啪响,大雨竟拔掉我的头发把它们漂走了,我的头上还弄了个大口子,我在上面贴上块膏药,也就好了。这种伤口我已有好几处了。“
第四个说:“要我干活,我先游荡一小时,养足精力。然后慢条斯理地问,是否还有帮手。如果别人帮着干,就让他把主要活儿干完 ,我只在旁边看。 但这活儿还是太多了。 „
第五个说:“那有什么!请想想,要我从马厩里出粪,再装上马车。慢慢地来,如果耙上叉着啥,我就向上半举着,先休息一刻钟,然后才把粪叉上车。就算我一天装一车那已够多了,我才不想干死干活呢!“
第六个说:“真不要脸!我才不怕干活呢。我睡了三周可没脱过衣。系什么鞋?脚下的鞋要掉就掉吧,有什么要紧?上楼梯时我是一抬腿跟一步,慢慢地数着余下的级数,好教自己知道该在哪里坐下。“
第七个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东家盯着我干活,只是他老不在家。我的速度不会有虫子快,要想让我往前走就得有四个壮汉来推我。我到一张床上睡觉,等我一倒下,他们再也叫不醒我。他想让我回去 ,只得抬着我走。 „
第八个说:“我看,只有我是个活泼的汉子。如果我面前有块石头,我决不会费神抬腿跨过去,我索性躺在地上。如果我的衣服湿了或沾上了烂泥,我总是躺在地上,直到太阳把它晒干。中间我顶多翻个身儿,让太阳能照得到。“
第九个说:“那办法挺不错!今天我面前有块面包,但我懒得动手去拿,差点儿没饿死。身旁也有个罐,但它样子那样大而且重,我压根儿不想举起它,宁愿忍受饥渴的煎熬,就连翻翻身我也觉太累,成天像根棍子似地躺着。“
第十个说:“懒惰可害苦了我,我断了条腿,另一条小腿还肿着。我一个人躺在了大路上,我把腿儿尽量伸直。一辆马车过来了,从我的双腿上压过 ,我本可以把腿缩回来,但我没有听到马车来;一些蚊子正在我耳朵里嗡嗡叫,从我的鼻孔钻进去,又从我嘴里爬出来,谁会费神去赶走它们呢! „
第十一个说:“昨天我已辞职不干了。我可没有兴趣为东家去搬那些厚厚的书,整天干都干不完。但说句老实话,是他辞退了我,不再用我了,主要是因为我把他的衣服放在灰尘里,全被虫子蛀坏了。事情就是这样。“
第十二个说:“今天我驾着车儿去趟乡下,我为自己在车上做了张床,美美地睡了一觉。等我醒来,缰绳已从我手中滑掉,马儿差点儿脱了辕,马套全丢了,项圈、马勒、马嚼子通通不见踪影。而且车子又掉进了泥坑里。我可不管这一套,又继续躺下,最后东家来了,把马车推了出来。要是他不来,眼下我还躺在车上,舒舒服服地睡大觉呢!“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个故事出自格林兄弟(Gebrüder Grimm)的《十二个懒汉》,讲述了十二个懒惰的年轻人的懒散程度和他们对懒惰的自豪之情。每个懒汉都有自己独特的懒惰方式,他们对自己的懒惰感到自豪,并相互吹嘘谁更懒。这些懒汉的懒惰程度甚至影响了他们生活的基本日常活动,比如吃饭、睡觉、工作等。
1. 第一个懒汉强调他保护身体的重要性,以懒惰为乐。
2. 第二个懒汉假装喂马,其实自己在马厩里睡大觉。
3. 第三个懒汉提到即使下雨,他也懒得移动。
4. 第四个懒汉会慢悠悠地拖延时间,尽量避免工作。
5. 第五个懒汉形容自己的工作速度极其缓慢。
6. 第六个懒汉甚至几周不换衣服,走路也很费力。
7. 第七个懒汉只有被抬着才能移动。
8. 第八个懒汉懒得迈腿跨过小障碍。
9. 第九个懒汉宁可饿肚子,也不愿拿起东西。
10. 第十个懒汉即使被蚊子侵扰也不愿赶走它们。
11. 第十一个懒汉因懒散被主人解雇。
12. 第十二个懒汉在驾车时睡着,马车脱离了掌控。
整个故事通过诙谐的笔调,揭示了极端懒惰带来的不便和后果,同时也以幽默的方式传达了对懒惰行为的讽刺。
《十二个懒汉》是格林兄弟创作的一个幽默故事,通过描绘十二个懒汉的懒惰行为,将懒惰提升到了荒谬的地步。这个故事在语言学和文学分析上有几个有趣的方面:
重复结构: 整个故事以重复的模式展开,每个懒汉都有他自己懒惰的“高招”。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喜剧效果,还使得读者很容易记住每一个懒汉的特点。每个短篇都以“XX个说”开始,接着描述懒惰的行为,这是典型的儿童文学结构,便于记忆和复述。
夸张手法: 故事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懒汉们的懒惰。例如,第三个懒汉因为下雨懒得动而让雨水把头发拔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极端的懒惰表现令人发笑。
直接对话: 故事主要由懒汉们的对话构成,缺乏叙述性细节。每个懒汉都直接向其他人和读者“吹嘘”自己的懒惰,这种对话体形式让故事更具动态感,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讽刺与幽默: 故事通过对懒惰行为的描绘来讽刺那些不愿意做事的人。这种讽刺并不是严厉的,而是运用幽默的方式,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反思懒惰的荒谬。
社会角色: 每个懒汉都代表了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看马的、搬运工等。他们的懒惰行为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对这些职业的负面刻板印象。
语言简洁: 故事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这使得内容易于理解,同时适合口耳相传。这也是许多传统故事的一个特点。
教育意义: 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幽默故事,但其中也蕴含着对勤劳美德的赞扬和对懒散生活的批判。通过嘲笑极端的懒惰行为,故事传达了勤劳的重要性。
总之,《十二个懒汉》通过幽默的叙述和潜在的教育意义,既娱乐了读者又引人深思。在语言学上,它展现了如何通过结构重复和夸张手法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主题深度。
《十二个懒汉》是格林兄弟所编写的一个故事,描绘了十二个严重懒惰的人,各自分享他们的懒惰经历和自夸。这个故事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懒惰带来的荒谬和不负责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诠释:
行为惰性:每个角色都满足于自己的不作为,并通过各种借口合理化自己的懒惰行为。这种行为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责任或任务时有可能产生的不愿意行动的倾向,称为行为惰性。
自我合理化:懒汉们都在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例如保护身体、怕累或者满足现状。这种行为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人们往往通过自我合理化来减轻内心的不和谐感或罪恶感。
社会责任感缺失:故事中的人物缺乏对主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舒适,而不管他人的需求或期待。这种特性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责任感缺失。
幽默与讽刺:故事采用讽刺的手法,通过极端夸张的懒惰行为,反映出人们对过度懒惰的批判态度。这种幽默感让读者在嘲笑懒惰行为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某些习惯。
集体表现:故事中的十二个人反映出懒惰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可以在群体中流行和传播,这说明懒惰可能具有某种传染性,尤其是在没有外界干预或没有激励的环境中。
总的来说,《十二个懒汉》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生动地揭示了懒惰的荒谬性和潜在的社会心理学影响,提醒人们关注责任、行动和对他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