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8 分钟
古时候,每一种声音都有它的意义或含义。 铁匠的锤子敲响时,是在叫:“捶吧!捶吧!“木匠的刨子响,是说:“往这里刨!往这里刨!“磨坊轮子响,是说:“天啊,帮帮忙!天啊,帮帮忙!“要是磨坊主是骗子,磨机转动,它会操着标准的德语,先慢慢地问:“谁在那里?谁在那里?“然后迅速回答:“磨坊主!磨坊主!“最后很快地说:“大胆地偷!大胆地偷!一担偷三斗!“
这时候,鸟类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人人都能听懂。 如今只剩下啾啾声、唧唧声、吹哨声,有些就像没有词的曲儿。 尽管这样,鸟类们想,它们不能长久没有个领头。 大伙儿决定从它们当中选一位来做它们的王,唯独淡水鸟反对。 它自由自在地生活惯了,也想自由地了此一生,于是它焦急地飞来飞去,口里叫道:“我往何处?我往何处?“它飞到了一个偏僻的,人迹罕至的沼泽地,从此不再在鸟类中露面。
如今鸟类都在讨论这件事。 五月的一个上午,天气晴朗,它们从森林里和田野里纷纷飞到一起。 来的有老鹰和苍头鹰、猫头鹰和乌鸦,还有百灵和麻雀,……我哪能一一说出它的名字呢? 就连布谷鸟也来了,还有它的司事戴胜。 戴胜所以叫做司事,因为它总在布谷前几天叫。 还有十分小的、还没有名字的鸟混在鸟群中。 大母鸡不了解这全部事情,看见大集会就惊讶起来,嘟嘟地叫道:“干嘛?干嘛?这究竟是干嘛?“公鸡却安慰它亲爱的母鸡说:“很多有钱的人。“便向它讲它们所要做的事。 最终它们决定了,谁能够飞得最高,谁就做王。 丛林里住着青蛙,听到这个,警告地叫道:“不,不,不!不,不,不!“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惹出很多眼泪。 可乌鸦回答:“没问题!“它认为一切都会很顺利。
现在决定了,它们要趁晴朗的早上一起飞到天上,免得后面有谁说:“我本来还可以飞得高些,但是到了晚上,我就不能了。“信号一发 ,鸟儿全都飞向了蓝天,田野扬起灰尘,鸟们大声喊叫,喧哗,鼓翼,好像一阵黑云掠过似的。 小鸟们很快就落后了,再也飞不动了,只好重新回到地面;大一点的坚持得久些,但没有一个能同雄鹰比,它飞得那样高,几乎把太阳的眼睛都啄下来了。 当它看见其它的鸟都没自己飞得高时,就想:“你不用飞得更高,你已经是鸟中之王了。“于是往下降。 在它下面的鸟儿齐声喊道:“鸟王只能是你,没有谁比你飞得更高了。“ – „除我之外,“那只没有名字的小鸟大声叫道,原来它刚才藏在了鹰的胸毛里,便不感到累,这时飞向了空中,飞得比鹰还要高,以至它能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上帝了。 当它飞得那样高了,就合起翅膀沉了下来,在下面打着尖锐的声音叫道:“我当王!我当王!“
鸟儿们都怒气冲冲地喊道:“你用了阴谋诡计才飞得那么高,你配当我们的王吗?“它们又重新规定,谁能到地上落得最深,谁就当王。 于是,鹅用它的宽胸啪地扑到了地上;公鸡一落地就很快地啄洞;鸭子最倒霉,它跳进一个坑里扭伤了脚,只好摇摇晃晃朝近旁的池塘走去,一边走一边叫:“瞎扯蛋!瞎扯蛋!“那只无名鸟却找了个老鼠洞钻了进去,又操着尖锐的声音向外喊道:“我当王!我当王!“
„什么,你是我们的王?“鸟儿们更愤怒了,“你以为你的阴谋会得逞?“它们决定把小鸟关在它呆的洞里,让它饿死。 猫头鹰被派在洞前当守卫,要不它就休想活命。 到了晚上,鸟们因为飞得使劲,感到很疲倦了,便带着它们的老婆孩子上床去了。 猫头鹰独自在老鼠洞口立着,用它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 可是它很快也疲倦了,它想:“我可以闭着这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看守着,不叫那小坏蛋溜出来。“于是他闭上了一只眼,用另一只眼斜盯着老鼠洞口。 那小东西探出头来瞅了瞅,企图溜掉,猫头鹰立刻走了过去,小东西便缩回了头。 不一会儿,猫头鹰又睁开了另一只眼,闭上这一只,想这样换一整夜。 但是当它又闭上那一只时,忘记睁开这一只了,不久两只眼睛都闭着,睡着了,那小鸟一见就溜之大吉。
从此以后,猫头鹰不敢再在白天露面,否则别的鸟会追赶它,拔光它身上的羽毛。 它只是在夜里飞出来,但是它痛恨并且追捕老鼠 ,因为它们做这种坏洞。 那小鸟也不愿意出现,因为它怕被捉住就没命。 它在篱笆间钻来钻去,感到绝对安全了,才时不时地叫两声,“我当王!“所以别的鸟都笑它叫“篱笆王“。 没有谁比云雀更高兴了,因为它不用听“篱笆王“的使唤。 太阳一出来,它就飞到空中高唱:“啊,多么美好!真是美好呀!真美好!真美好!啊,哪有这般美好!“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段文字来自《格林兄弟》中的故事“篱笆国王”,讲述了一群鸟类为了选出它们的国王,而展开了一场比飞行高度的比赛。故事中,鸟类代表群体中的各种个性和行为。最终,一只小鸟通过藏在鹰的胸毛中取得了胜利,这种方式被其他鸟视为欺骗。于是,鸟群决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比赛。经过一系列有趣而紧张的较量后,那只小鸟再次取胜,并自称为王。尽管它的策略成功,却没得到鸟群的认可,故而得名“篱笆王”,意指它只在篱笆间活动,不敢真正面对其他鸟类的指责。这个故事通过鸟类间的交谈和行动,巧妙地反映了社会中关于权力、欺骗和正义的主题。
这段文字是格林兄弟的故事“篱笆国王”的一个改编版本,展示了对拟声词、动物语言和社会规则的生动描绘。通过分析这个童话,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语言学和文学现象:
拟声词和拟态词:
– 童话故事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反映动物和环境发出的声音。如铁匠的锤子“捶吧!捶吧!”,磨坊轮子的“天啊,帮帮忙!”,以及鸟类的叫声。这些词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和动作。
具象化的语言:
– 故事通过具体的声音模拟和描述,将动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拟人化,使它们具备人类的特点和情感。这种具象化的语言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想象故事的内容。
动物寓言:
– 故事通过鸟类社会的政治选举,影射人类社会的权力竞争和不公平现象。鸟类选王的过程充满策略和诡计,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类似的动态。
社会规则和秩序:
– 故事展示了群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对规则的挑战。鹰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空中王者”的称号,但无名小鸟通过计谋稍胜一筹,引发他鸟不满,导致新的规则的制定。这和人类制定法律与变革制度的过程相似。
道德教训:
– 童话通常带有道德教训。“篱笆国王”传递了诚实与真实的重要性,阴谋并不能持久稳固地赢得他人的赞同和尊重。正直和透明的行为才能赢得真正的王者地位。
语言的流变:
– 童话还涉及语言的流逝和变化,强调过去鸟类语言的复杂性和现在的简化,这可能影射了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象征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竞争与道德思考的童话世界。
《篱笆国王》这则格林童话通过一个动物寓言故事探讨权力、狡诈和正直的主题。在这个故事中,鸟类聚集在一起决定选出一个王者,通过比赛飞得最高和降得最深来决出胜负。然而,一只无名小鸟通过策略和欺骗成功地躲在鹰的羽毛中,从而飞得最高,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王位,但最终被其他鸟发现并驱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人类行为和心理动因:
权力的欲望与竞争:鸟类之间的竞争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渴望。每只鸟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成为群体的领袖,这种欲望驱动着它们展现自己最好的能力。
狡诈与诚信:无名小鸟代表了通过阴谋诡计达到目的的个体,而其他鸟代表了对公平和正直的集体期望。故事强调了不诚实的手段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成功,但最终通常会遭到群体的排斥。
自由与独立:淡水鸟对成为一部分权力体系的抵触,强调了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尽管没有直接参与竞争,但淡水鸟的选择代表了一种不愿受限和保持独立的心态。
角色与归属:故事中的鸟类各自抱有不同的信念和角色,猫头鹰作为守卫者、云雀以歌唱表达快乐,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不同个体在群体中的多样性和各自的作用。
后果与教训:猫头鹰由于责任未尽而受到惩罚,暗示了失职的自然结果。同时,小鸟也因欺诈行为不得不生活在隐蔽中,这表明不道德行为的长期后果。
整体来说,《篱笆国王》不仅是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还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上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需保持诚信,不应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得权力和地位,同时理解不同个体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