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2 分钟
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有十二个孩子。 他必须起早贪黑地干活才能养活他们。 眼看第十三个孩子又要出世了,他在困境中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他来到大路上,想请他碰到的第一个人在孩子命名受洗时当他的教父。 他首先遇到的是仁慈的上帝。 上帝已经知道他的心事,便对他说:“可怜的人,我怜悯你。让我当你孩子的教父吧,我会照应他,给他带来人世间的幸福。“
穷人问:“你是谁?“
„我是仁慈的上帝。“
穷人便说:“那我就不求你给孩子做教父了。你把什么都给了富人,而让穷人挨饿。“说完转身继续朝前走。 不久他遇到了魔鬼。 魔鬼说:“你还找什么?只要你让我给孩子当教父,我会给他用不完的金子,让他享受世界上一切欢乐。“
穷人问:“你是谁?“
„我是魔鬼。“
穷人便说:“那我不愿意你给孩子做教父,你骗人,并且害人。“说着继续朝前走。 瘦骨嶙峋的死神朝他大步走来,说:
„让我做孩子的教父吧。“
穷人问:“你是谁?“
„我是使人人平等的死神。“
穷人便说:“那我就让你给孩子做教父吧。“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个故事摘自格林兄弟(Gebrüder Grimm)收集的童话《死神教父》。故事的开头介绍了一位贫穷的父亲,他已经有十二个孩子,为了养活他们,他不得不每日辛勤工作。当他的第十三个孩子即将出生时,他决定为新生儿寻找一个教父,以期望为孩子的未来带来福祉。
在寻找教父的过程中,穷人遇到了三个不同的角色:仁慈的上帝、狡诈的魔鬼和公正的死神。上帝主动表示愿意成为孩子的教父,并承诺给他带来幸福,但穷人拒绝了他,因为他觉得上帝对富人和穷人不够公平。接着,他遇到了魔鬼,魔鬼许诺给予财富和快乐,但穷人不信任魔鬼的欺诈本性,于是也拒绝了他。最后,他遇见了死神,死神以公平和公正著称,穷人认为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对待是值得信任的品质,因此他选择让死神成为孩子的教父。
这个故事通过对比上帝、魔鬼和死神,探讨了关于公平、公正和信任的主题,而不是物质上的财富或快乐。死神在故事中象征着不可避免的命运和生命的平等,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段摘自格林兄弟的童话《死神教父》,通过穷人寻找孩子教父的故事,对当时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角色和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复杂的伦理道德观。
首先,从角色设定和语言风格来看,各个角色都代表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和观念。仁慈的上帝代表了普遍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魔鬼象征着诱惑和物质欲望,而死神则代表了不可避免的命运和平等。这三者的拟人化和直接对话让故事更具有戏剧性,也将哲学问题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对话形式。
其次,故事中穷人对不同角色的回应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的认知和反抗。穷人对上帝的拒绝,表现了对富人与穷人之间经济不平等的敏感;对魔鬼的抗拒,表明对物质诱惑的警惕;而选择死神则暗示他对命运和死亡的接受,以及对平等公正的向往。
语言上,故事使用了简洁直白的对话,符合童话一贯的叙述风格,这种语言特征使得故事在传达复杂思想时仍保持清晰易懂。此外,象征性的角色和场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总之,这则童话通过其语言和故事结构,将道德与伦理、现实与命运交织在一起,在简短的篇幅中引发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格林童话富有哲理性的一面。
格林兄弟的故事《死神教父》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意涵,揭示了人在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心理动态和价值选择。
存在主义的视角:故事中的穷人因生活困苦且即将迎来第十三个孩子而陷入绝望,他代表了一个面临现实巨大压力且缺乏掌控感的人。穷人在寻找教父时首先遇到上帝,这象征着对宗教和命运的信赖。然而,穷人拒绝了上帝,因为在他的现实观中,上帝未能实现公平,他对“全知全能”的上帝未能解决社会不平等感到失望。
道德与伦理的选择:接下来,他遇到魔鬼,魔鬼象征着物质和欲望的诱惑。故事中拒绝魔鬼反映了穷人对道德和伦理的坚守,尽管贫困,他依然拒绝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来改善境遇。这体现了一种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
对死神的接受:最后,穷人选择了死神作为孩子的教父,因其“使人人平等”的特质获得了认可。在心理学上,死神可以象征对终极真相或生命终极意义的接受。穷人选择死神,反映了他对生命现实的坦然接受和对不再偏袒任何群体的公平结果的一种希冀。这也可以视作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生命有限性的认同,一种内心的释然。
象征平等的心理投射:死神作为一种力量,被赋予了平等的属性,这可以被解读为对一个极端不平等现实的心理投射。穷人希望他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公平”的环境中成长,这种对公正的寻求反映了人们对更平等世界的内在渴望。
总的来说,故事的心理学意义在于揭示面对现实挑战时,人们在宗教信仰、道德抉择以及最终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态度上的多重考量。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命运被呈现为一种公平的象征,最终成为穷人难以抗拒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辨和达观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