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7 分钟
从前,有一位林务员到森林里去狩猎。 他刚走进森林,就听见尖声的哭叫,好像不远处有个小孩儿。 他循着哭声往前走,最后来到一棵大树前,只见树上坐着一个小孩儿。 原来有位母亲带着小孩儿在一棵树下睡着了,一只老鹰发现了她怀里的小孩儿,就猛扑下来把小孩儿叼走了,放在了眼前这棵大树上。
林务员爬到树上,把小孩从树上接了下来,心里想:“你就把这孩子带回家去吧,把他和你的小莉娜一块儿抚养成人。“他真的就把小孩儿带回家里,于是两个小家伙便一块儿成长。 他从树上捡回来的那个孩子,因为是被鸟叼走的,所以就起名叫鸟弃儿。 鸟弃儿和小莉娜相亲相爱,俩人只要不在一起,就会感到难过。
在护林人的家里,有个老厨娘。 一天傍晚,她提着两只桶去泉边打水,一连去了许多次。 小莉娜见了就问:“老桑娜,你干吗打这么多的水?“ – „要是你对谁也不说,我就告诉你。“小莉娜答应了她,老厨娘于是就说:“明儿一大早,等林务员外出打猎去了,我就烧水;水烧开以后,我就把鸟弃儿扔进锅里煮了。“
第二天清早,林务员起身后就出去打猎了。 他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没起床。 小莉娜对鸟弃儿说:“要是你永远不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鸟弃儿回答说:“我绝不会离开你。“于是,小莉娜就对他说:“那么 ,我很情愿告诉你一件事。 昨天晚上,老桑娜提回来好多桶水,我问她提那么多水干什么,她说要是我保证对谁也不说就告诉我,我说我一定谁也不告诉,她才对我说,明天一大早,爸爸出去打猎的时候,她要烧一大锅水,把你扔进锅里煮了。 咱们可得快点儿起床,穿好衣服一快儿逃吧。 „
两个孩子于是下了床,飞快地穿好衣服,拔腿就跑了出去。 锅里的水烧开了,厨娘准备到卧室去把鸟弃儿抓来下锅。 可是当她走进卧室,来到床边一看,两个孩子全都逃走了,她不禁惊慌起来,自言自语道:“等林务员回来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我可怎么交代呢?得赶快去追,把他们弄回来。“
说罢,老厨娘打发三个帮工去追赶他们。 两个孩子这时正坐在森林前面,远远地看见那三个帮工朝这边奔跑过来,小莉娜便对鸟弃儿说:“你永远不要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鸟弃儿回答说:“永远不离开。“接着小莉娜说:“你变成一棵玫瑰,我变成枝头上的一朵鲜花。“三个帮工追赶到森林跟前,只发现一棵玫瑰树和枝头上的一朵花儿,却不见两个孩子的踪影。 因此他们说道:“这儿没啥可干的事。“说完就回去了,告诉厨娘说,他们在森林只发现了一棵玫瑰,枝头上还开了一朵花儿,再没看见别的什么。 老厨娘一听破口大骂:“你们这群蠢猪!你们应该砍断那棵玫瑰树,摘下那朵花儿随身带回来才是。快去!赶快照我说的去做!“他们只好再次出去寻找。 可是,两个孩子老远看见他们又来了,小莉娜说:“鸟弃儿,你永远不要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鸟弃儿回答她说:“永远不离开。“小莉娜于是说:“那么你变成一座教堂,我变成里面的大吊灯。“三个帮工赶到时,只看见一座教堂和教堂里的大吊灯,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咱们在这儿能干啥呢?还是回去吧。“回去后,厨娘问他们是不是什么也没找到,他们说没有,但只发现了一座教堂,教堂里还有个大吊灯。 厨娘对着他们又是一通大骂:“你们这帮笨蛋!你们为什么不把教堂拆了呢?为什么不把大吊灯随身带回来呢?“老厨娘这回亲自出马,带着三个帮工去追赶鸟弃儿和小莉娜。 可两个孩子远远就看见了三个帮工朝这边走来了,老厨娘一摇一摆地跟在后面。 见此情景,小莉娜说:“鸟弃儿,你永远不要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鸟弃儿回答说:“永远不离开。“小莉娜又说:“你变成鱼塘,我变成在水上游来游去的鸭子。“老厨娘终于赶了过来,她一见鱼塘就趴在了塘边上,打算把塘里的水喝干。 谁知那只鸭子很快游了过来,用嘴死死地咬住她的脑袋,把她拖进了水里,老巫婆就这样在鱼塘里淹死了。 然后,两个孩子一块儿回到了家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要是他们俩没有去世,现在一定还活着呢。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篇童话故事是德国格林兄弟创作的《鸟弃儿》,充满了奇幻和冒险的元素。故事讲述了一个被老鹰叼走、弃于树上的孩子,被林务员收养,与林务员的女儿小莉娜一起长大。他们感情深厚,不愿分离。在得知老厨娘的恶毒计划后,他们决定一起逃走。
故事情节中,小莉娜和鸟弃儿通过变形术逃脱追赶者,分别变成玫瑰与花、大教堂与吊灯,最后变成鱼塘与鸭子。老厨娘最终在尝试喝干鱼塘时被鸭子拖入水中淹死,结束了她的追杀。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们的机智与忠诚表现了爱的不可分割,同时也通过魔法和变形的奇妙情节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格林兄弟的故事常常包含这样的幻想元素以及善恶之间的较量,使读者不仅被故事吸引,还感受到道德和情感的力量。
在《鸟弃儿》(“Der Vogel Greif“)这个童话故事中,运用了典型的格林兄弟风格,充满了幻想元素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该故事的一些语言学分析:
象征与隐喻:
– 故事中的老鹰象征着危险和掠夺,而林务员象征着保护和拯救。这样的对比在格林童话中非常普遍,通过对立面推动情节发展。
– 小莉娜和鸟弃儿的多次变化——玫瑰树和花,以及教堂和大吊灯——分别象征着美与纯洁、精神和光明。这些变化不仅赋予了故事魔幻色彩,还暗示了角色的内在特质与命运。
重复与叠句:
– 故事中重复出现的对话——“你永远不要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是一种叠句,强调了小莉娜和鸟弃儿之间不可分割的纽带。这种重复在口传文学中常见,有助于强调故事的核心主题。
角色的对立与发展:
– 角色鲜明对立:老厨娘的恶毒与孩子们的纯真构成强烈对比。这样的人物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冲突,还通过恶的角色推动情节转折。
– 角色的发展:鸟弃儿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逃避危险的角色,表现出了个人成长和独立能力。
魔法与超自然元素的使用:
– 魔法变化是故事的关键元素,通过这些变化手段,故事从现实过渡到了一个超现实世界。这种运用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想象力,也表现了逃避现实困境的一种方式。
结局:
– 故事结尾富有开放性和童话特有的“永恒“特点,“如果他们没有去世,现在一定还活着呢。“,这样的结尾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永恒和循环往复的感觉。
道德与教育意义:
– 故事通过角色的冒险与斗争,潜移默化地传达了关于忠诚、勇敢和智慧等美德的重要性,这是格林童话中的常见主题。
总体而言,《鸟弃儿》通过其丰富的语言和象征手法,以及经典的故事结构,传达了深刻的道德教训,同时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魔法和冒险的童话世界。
《鸟弃儿》是格林兄弟的一个故事,其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学元素和象征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诠释。
亲情与依恋:
故事中的鸟弃儿和小莉娜从小一起成长,形成了深厚的依恋关系,这在心理学中体现了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的概念。两人之间的承诺“你永远不要离开我,我也永远不离开你”突出了彼此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这种依恋关系为他们日后的相互保护与逃亡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
威胁与恐惧:
故事中的老厨娘计划将鸟弃儿煮熟,这样的威胁无疑激发了两位小主人公的恐惧。然而,这种恐惧促成了他们最终的勇敢逃亡。心理学中,面对威胁性刺激时,有“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这也是两个孩子在故事中所选择的应对策略。
变形与保护机制:
每当面临追捕或危险时,小莉娜和鸟弃儿变形为自然元素(如玫瑰与花朵、教堂与吊灯、鱼塘与鸭子)。这不仅象征着自然的庇护,也可以视作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体现了他们适应与求生的智慧。
恶和惩罚:
故事中的老厨娘象征着传统童话中的邪恶角色,她的最终失败和被惩罚反映了童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即恶有恶报。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破坏家庭安全与稳定的威胁的消除,向小读者传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自我发现与成长:
虽然逃亡过程中小莉娜和鸟弃儿似乎依赖于魔法的保护,但这也象征着他们通过这段旅程不断成长与自我发现。每一次变形后他们都变得更为坚强和独立,最终能够战胜邪恶力量并返回安全的家园。
总体来说,格林兄弟的《鸟弃儿》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神奇的变形描绘,探讨了深刻的心理学主题,涉及依恋、恐惧、保护机制以及最终的成长与胜利。这些元素不仅使故事富有吸引力,也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审视人类情感和关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