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时间: 5 分钟
从前有个女孩,非常懒惰,怎么着都不愿意纺纱。
终于有一天,母亲感到忍无可忍,就打了她一顿,她于是嚎啕大哭起来。 正巧这时王后乘车从门前经过,听见了哭声,吩咐把车停下来,进屋问那位母亲为什么打女儿。 做母亲的怎好意思说自己的女儿如何如何的懒惰,于是就回答说:“我叫她不要再纺了,可她就是不听,在纺车上仍然纺个不停。
我穷啊,哪买得起那么多的亚麻呀。 „
王后听了说道:“我最爱纺纱。让你的女儿随我进宫去吧,我有的是亚麻,她愿意纺多少就纺多少。“
母亲听了这话,打心眼儿里高兴,满口答应下来,王后便带着女孩走了。
她们到了王宫之后,王后领着女孩上了楼,把三间库房指给她看,只见库房里装满了最好的亚麻。 „喏,你就为我纺这些亚麻吧,“王后说道,“你什么时候纺完了,就嫁给我的长子。“
女孩听了心里一阵惊恐–即使她每天从早纺到晚,纺到她三百岁的时候,也休想把那么多的亚麻纺完。 剩下女孩独自一人时,她就哭了起来。 她就这样哭哭啼啼地坐着,一晃儿三天过去了,还没动手纺纱呢。 第三天,女孩不知如何是好,忧心忡忡地来到窗前。 恰在这时她看见有三个女人走了过来:第一个女人的一个脚板又宽又平;第二个的下嘴唇很长,耷拉到下巴上;而第三个的一只大拇指非常宽大。 这三个女人走到窗下停住了脚,问女孩为什么忧心忡忡,她就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只要你不嫌我们丢人,“他们对女孩说道,“请我们参加你的婚礼,说我们是你的表姐,并且让我们与你同桌喝喜酒,我们就帮你把这些亚麻纺完。“
„我非常乐意。“女孩回答说。
说罢,女孩就让这三个长相奇特的女人进屋来。 她们进来后刚一坐下就开始纺纱。 每次王后来,女孩生怕王后发现,便把那三个纺纱女藏起来,而让王后看已经纺好的纱。 王后看了之后,对她赞不绝口。
库房里所有的亚麻都纺完了,这三个纺织女便跟女孩告别,临行前对她说道:“你可千万不要忘记了对我们许下的诺言,这关系到你自己的幸福啊。“
女孩领着王后看了三间空荡荡的库房和堆得像小山似的纱线,王后于是就安排了婚礼。
„我有三位表姐,“女孩说,“她们待我非常好。在我自己幸福如意的时候,怎么也不愿意冷漠了她们。请允许我邀请她们来参加婚礼,并且让她们在婚宴上和我们坐在一起。“
王后和王子欣然同意。 婚礼那天,三个纺纱女果然来了。 她们打扮得怪模怪样的,很令人发笑。 新娘马上迎上去说:
„欢迎你们,亲爱的表姐们。“
„你的几个表姐怎么长得这么丑?“王子问道。 随后,他转身走到那个大脚板女人身边,问道:“您的一只脚怎么会这样大呢?“
„踏纺车踏的呗。“她回答道。
新郎又走到第二个女人身旁,问道:“您的嘴唇怎么会耷拉着呢?“
„舔麻线舔的呗。“她回答说。
然后他问第三个女人:“您的大拇指怎么会这样宽呢?“
„捻麻线捻的呗。“她回答说。
王子听罢三人的回答,大惊失色,于是就说:“我美丽的新娘今后绝不再碰纺车一下。“
就这样,女孩从此再也用不着干纺纱这个讨厌的活儿了。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三个纺纱女》是格林兄弟收集的一个传统德国民间童话,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女孩如何通过机智和三个怪异的纺纱女帮助她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孩非常不喜欢纺纱,然而,她的母亲因为对女儿的懒惰感到恼火而打了她。正巧,王后经过她们的家,误以为女孩哭泣是因为过度劳动,于是提出带她进宫,让她在那里纺纱。王后承诺如果女孩能纺完大量的亚麻线就可以嫁给王子的长子。
女孩愁苦不已,因为纺完这些亚麻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任务。在绝望中,她遇到了三个奇怪的纺纱女,她们提出帮助女孩纺完线,只要女孩在婚礼上承认她们是表姐并让她们与新婚夫妇同桌。女孩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这三个纺纱女利用各自的特异能力迅速纺完了亚麻,当王后检查时,她对女孩的劳动成果印象深刻。婚礼之日,那三个纺纱女按照约定出席,王子对她们的怪模样感到好奇,询问她们外貌异于常人的原因。听闻她们都是因纺纱而变得如此,王子便下令他的妻子不再需要纺纱。
通过这个故事,女孩不仅通过技巧和承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还得以免除自己不喜欢的活计,获得幸福的婚姻。这个故事突显了机智的重要性,并附带对过度劳动引发身体畸形的夸张描述,为故事增添了幽默色彩。
《三个纺纱女》是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之一,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一些社会与文化现象。以下是对这则童话的语言学和文化分析:
社会背景与价值观:
– 故事反映了过去社会中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尤其在家庭劳动和婚姻方面。纺纱被视为女性的一种重要技能,而女孩因为懒惰不愿纺纱引发了母亲的愤怒。
– 王后对纺纱的喜爱代表着社会对纺纱技能的价值认同,并将之与婚姻条件挂钩。
语言风格与人物对话:
– 故事使用简单直白的语句,符合童话叙述的特点,便于小读者理解。
– 对话中人物的表现和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母亲因羞于承认女儿的懒惰而撒谎,女孩因压力而哭泣,三个奇特女子以“帮助”交换“婚礼邀请”的实用主义态度。
角色象征:
– 女孩的懒惰象征着反抗传统女性劳动角色的一种潜意识愿望。
– 三个纺纱女的形象特征(大脚板、长嘴唇、大拇指)以夸张的手法警示了纺纱劳动的消耗性与畸形化。
– 王子最终对新娘再不纺纱的承诺是对传统劳役角色的一种解放,具有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
文化元素:
– 故事中提到的纺车和纺纱在过去是家庭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生存技能,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 故事在结尾安排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场景,不仅满足听众对“幸福结局”的期待,也反映了童话教育性的内涵:善用智慧可以规避不合理的社会压力。
教育和道德教训:
– 故事通过女孩的聪明和奇特女子的帮助,告诉孩子们适度的聪明和人际交往能够化解困境。
– 夸张变形的特征告诫人们避免劳役对身体的过度消耗,提倡劳动的合理性。
该童话在呈现戏剧性变化的同时,以幽默、夸张的方式批判了社会对女性劳动的刻板期待,并通过“教育性的巧合”实现主人公的幸福结局。
„三个纺纱女“是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之一,这个故事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诠释。
懒惰与惩罚: 故事开头描述了一个懒惰的女孩,她的惰性导致她母亲的惩罚,并引发了一系列事件。这里涉及到行为心理学中奖惩机制的重要性。母亲通过体罚来改变女儿的行为,但这个方法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惩罚在短期内可能会起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导致反叛或寻求逃避的行为。
社会期望与角色: 故事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尤其是在家务和纺织技能方面。女主角因不符合社会期望而被推向极端环境。在心理学上,这涉及到社会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因社会期望而感受到压力并调整其自我概念。
帮助与策略性行为: 当女孩面临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三个纺纱女的出现象征着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她们以条件交换的方式提供帮助,显示了人的策略性行为。通过承诺让她们参加婚礼,女孩展示了社会互惠原理,即通过给予承诺换取帮助。
长相与劳动的隐喻: 三个纺纱女因其工作的特性而改变了外貌,它们的长相代表了从事繁重劳动的结果。这不仅是对身体因工作过度而变化的隐喻,也涉及到文化美学观如何影响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选择。
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 故事以女主角成功避免了她原本不愿从事的工作的结局结束,这反映了个体如何努力挣扎以建立更符合个人期望和自我价值的身份。通过别人的帮助和聪明的社交策略,她成功重塑了自己的角色。
外在与内在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故事也探讨了外貌与能力之间的偏见。王子因三个纺纱女的外貌而决定不再让新娘纺纱,这反映了社会对外在美的过分看重以及对劳动的偏见。
总体来说,“三个纺纱女“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情节,展示了在面对社会期待与个人愿望之间,个体如何寻求适应与变化。